在苍南县历史上,他是首个,也是迄今为止由苍南县委发文号召学习的先进党员。他就是苏曦,人们都说,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官难,做好官更难。苏曦30年的干部历程,一路走来,磕磕碰碰,切身证明好做官不易。
2004年被《中国人物周刊》评为年度先进人物,2004年11月《南方周末》为其作过专访,曾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关注和批示。
对于苏曦这样的老干部,我们也一直都充满好奇,近日,我们走访了苏曦工作过的几个机关、乡镇。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位”老干部“的光辉事迹…
小青年也有大梦想
1990年,苏曦23岁,到仙居乡人民政府当文书。那时的苏曦年少气盛,满怀抱负,设想在这个小天地干一番大事业。
苏曦来这个乡没过多久,乡政府的同事很快发现,这个新来的文书很不一般,其人个头不大,略显几分斯文,办事不但认真而且还“较真”。
在仙居乡,不少村民习惯于迎亲拜堂摆宴等传统婚俗,因此,事实婚姻多,法律婚姻少,只有到想生二胎的时候才到乡政府找文书请求登记,并标明新婚未生育。
这苏曦可就不寻常了,他礼心不收。他说,无功不受禄。实话实说的他按规定实事实办,糊弄蒙骗和说谎造假的事他不能办。因为苏曦办事“较真”,“新婚夫妇”没有一个不碰鼻子的。大家都说新来的文书太“硬码”、死脑筋、不好惹,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苏曦在文书的位置上干了两年,他的业余爱好就是看书读报。兴许是他有着要求加入党组织目标的缘故,一份辽宁省出版发行的《共产党员》杂志,他一期不落地读了又读;兴许是专门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的缘故,一份《时代先锋》杂志,他一期不落地看了又看。他坦言,《共产党员》杂志对他的影响最大,激起了他渴望加入党组织的心愿;他坦承,《时代先锋》杂志对他的影响最深,激起他渴望积极“上进”的追求。
他和许多年轻干部一样,希望干一番事业,创一流成绩,更有一番作为。他说,从这些杂志里了解到,大凡有作为的人,都是从最艰苦的地方磨砺而出。
于是,他选择了和那些先进人物一样实干苦干的上进之路,以此引起上级的欣赏与肯定,以至得到提拔与重用。他还说,那时他认为自己能“恪守清贫”却不能“甘心平庸”,能“吃苦耐劳”却不能“等待恩赐”。
大山困不住一颗“赤子之心”
1992年下半年,苏曦向县里提出到全县最艰苦的括山乡工作。到这个乡除任乡政府文书之外,他还担任了全乡最艰苦的周家城村驻村干部。
周家城村座落在海拔400多米山顶上,崇山峻岭,群山环绕,不通公路,当时村民人均年收入仅200元。
村民们从山下公路至山顶村庄,翻山越岭、穿林趟洼,远远望去,峰峦重叠,云遮雾绕,没有经过九折八转和花上半天时间在羊肠小道上盘桓迂回是到不了的,非常贫瘠!
真没有想到,苏曦进驻的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山村。他感到责任重大。虽说他是土生土长的苍南人,但掩映在大山深处如此偏僻闭塞的山村,他还是第一次见着。他想,既然到山村来了,就是村里的一员。他不能步历任驻村干部的后尘,虽然不会在这里驻一辈子,但也不能只驻一阵子,总得要办几件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事。他甘愿做一块铺路石,与村民一起奋斗几年,开拓山村的未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苏曦了解到,这个山村虽然地处偏僻,但气候、土质、水质和山坡走向,很适合种植水果和药材。他向农科所科技人员请教,并搞了一套发展“经济农业”的详细方案。
初来乍到,村民们既不了解也不信任苏曦。山里人凭经验判断,苏曦肯定和以前几茬派来的干部一样,看见报上说水果好,就发动种水果;听人讲种大蒜好,就命令种大蒜,是好是坏与这些干部不关痛痒,他们屁股一拍,双腿一抬,走了,可每一次结果都是劳民伤财,吃亏的总是咱老百姓。 况且,在乡亲们眼里,苏曦是个只会读书的学生娃子。
但是,苏曦还真有一股韧劲,他一家一户去访问,一家一户去谈心,人家不说话,他就不走;今天不理睬,他明天又来;明天不吭气,他后天再去;他用“磨劲”叫乡亲们开口。苏曦走到哪里都有一副憨厚的笑脸,走到哪家都有一副热切心肠。过了一段时间,村民们觉得这位年轻人与前几茬驻村干部不一样。很快,他拉近了与乡亲们的距离,也消除了乡亲们的对苏曦的认知度。
苍南县马站镇,有个地方种养业搞得好,苏曦就自己出路费,把村民骨干拉到马站去取经。通过实地考察,全村的人才慢慢信服了苏曦,把他真正当成自己的人。村里人每每找他时,都会这样问:“喂,你看见咱们的小苏吗?” “咱们的小苏”,一个多么朴实又亲切的称呼啊!
村民们记得有一次小苏顶着酷暑上山,中暑了!发现他倒下的村民急忙叫来了村赤脚医生林则玺,一边是医生在紧急施救,一边是村民在心疼地抹眼泪。
记得有一次在采矿场,一粒滚石下山,一个矿工正在作业,情况万分危险。小苏一个箭步上前用力把人推开,村民成功脱险,但小苏两根肋骨受了伤。在钱库医院高烧昏迷了三天三夜,同时还诊断出“急性脑膜炎”。住院期间,村里来探病的干部、村民来了一拨又一拨!
那一年,周家城村开辟果园瓜地210多亩,养鱼两万多尾。家家户户的西瓜个大味甜,圆滚滚、绿溜溜,卖相与口味俱佳,挑到山下,价格比一般的西瓜高出一倍。苏曦的“经济农业”初具规模,贫困的山里人着实兴高采烈,苏曦的口碑越来越好,从山顶传到山下,从山下传进县城,引起了时任苍南县委王成云书记的关注。时任县委宣传部长陈如奏率县委秘书科杨道敏等人来山村明察暗访,收集了苏曦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苍南县委还专门发文,号召全县党员和干部群众向苏曦学习。
1993年6月15日《温州日报》一版头条以《周家城脱贫的晨曦》为标题,如实报道了苏曦的“感人事迹”。这篇人物通讯的撰稿人,其实就是宣传部长陈如奏。一年多的努力,苏曦成为苍南县历史上第一个由县委发文号召学习的先进党员,他此时终于站在了“时代先锋”的平台上。
再多委屈也要坚持为群众办实事
苏曦离开了括山乡政府,来到五凤乡政府,分管科教文卫工作。当年的五凤乡,是一个比较贫困偏僻的山乡。 苏曦来到五凤乡政府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尽职尽责为群众办几件实事。虽然中间历尽曲折,受了很多委屈和不理解,但是他忍让咬牙坚持做到了!
从1993年初至1997年前后四年间,苏曦在括山和五凤两个乡实实在在地做了不少事。那时候,还是一星期六天工作制。他周一至周六去省、市、县磨破嘴皮跑重点项目,周日来乡里上班。苏曦在五凤乡推动修建一个当时在“全中国也不算差”的乡卫生院。
坚守一线,敢于创新
2003年5月,苍南县乡镇、机关干部调整,官场评述,县气象局除了搞气象预报,不管政不管民只管空气,纯业务单位,苏曦到那里当个副局长再合适不过了,料定对他如此安排才不会生事。很快,苏曦被任命为苍南县气象局第一任业务副局长。
那一年,苍南县气象台改制为县气象局,百废待兴,人员队伍、设施设备、管理基础薄弱,苍南县经常遭受台风袭击,每年对苍南造成严重影响的台风有二至三个,是一个全国出名的台风县。
为了做好气象和防台抗台工作,苏曦先后至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和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脱产学习一年多时间,后至中央气象台挂职实习三个多月。
学成归来,苏曦对苍南县气象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以“服务转型升级、服务基层群众”为主线,以“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为抓手,拨乱反正、开拓创新、扎实苦干,气象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制定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任期期间,成功预警2005年强台风“海棠”、“麦莎”,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2007年台风“圣帕”、“韦帕”、“罗莎等超级或强台风风暴30余起。
每次防台抗灾工作,苏曦从发布台风消息开始至解除台风警报止,始终废寝忘食地坚守在岗位上,密切关注台风动向,分析形势,提出防御对策措施建议,当好领导参谋,认真协调、处理好与抗灾相关的各方面工作,使苍南的防汛抗台工作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针对全县气象基础设施不完善,他牵头气象台站建设,按照“四个一流”的要求,建成了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检测系统,填补了建县30多年来的空白。搭建了台风监测数据信息平台等五大功能平台,升级改造气象信息网络、实现了多部门监测预警信息共享。
为了提升气象检测的精准性、时效性和覆盖面,他组织建成CM-cast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县级远程雷达终端、气象远程视频天气高清会商系统、高速信息传输网络及备份系统、气象数据处理系统。短期预报时间分辨率达到12小时,短时预报时间分辨率达到1小时,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精细到乡镇、短期预报产品每6小时更新一次,短时临近预报每小时更新一次;中短期气象预报准确率比原先提高了2-3%,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达70%,预警提前时间达平均25分钟。
同时他积极探索防雷减灾体制建设。深化防雷行政审批改制,通过减少审批环节、审批前置条件和审批层级,确保审批时限提速。出台了防雷安全事中事后监管办法,细化落实防雷管理中政府的领导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建立防雷安全监管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强化防雷安全隐患排查整改。
经过苏曦多年来不懈努力,苍南县气象局焕然一新,多次被省、市、县评为抗台救灾,安全生产等先进单位,苍南县人民政府获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
30载不忘初心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要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苏曦说,我是一个普通党员,脑海里总记着毛主席的这句话,为的是不让自己忘记群众甚至脱离群众。
这些年来,苏曦就是这样,走到哪里,他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他把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写进胸膛,他一片赤诚,他满怀希翼!
30年来,苏曦官至副局长,却清贫致极,至今没有自己的一套住房。 但是却收获了满满的荣誉!30年来,苏曦为他曾经任职过的乡镇的村民们办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和难事,为民请命,几乎华光了自己的积蓄。许多好心人说,那是苏曦为了农民兄弟,为了“大家”呀!
30年来,苏曦其人,对广大村民老百姓种德施惠,常常得到老百性交口称赞;对个别腐败干部嫉恶如仇,常常在同事间“惹事生非”。关键时刻,一些干部甚至想方设法打击他,一些群众千方百计保护他。正所谓“君子立德济世界,立身高处不胜寒!”
一千多年前,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诗云:“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高迁客似沙沉。千沟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人世间,凡是宝贵的东西,都不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30年的磨砺,苏曦在许多老百姓的眼中无疑是一块“金”。
30年来,苏曦很不容易,很不简单,很不一般,内心的苦和痛又有谁能体会! 三十载直躬何人忌?如今,苏曦依然是“我田方寸耕不尽,何用百顷糜千金”。也许那正是他提高品德修养,不追求物质利益的心里写照吧!
岁月如歌,人生是树。
苏曦30年的经历是一首首放歌。
苏曦30年的经历是一圈圈年轮。
为这样为真心真意为群众办事的老干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