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最有意义的事儿是什么?就是让韩庄村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这是写在张俊红“日记本”上的一句话。
  如今,她的“日记本”已经写到了第6本,有约20万字,质朴的话语里满含着她对韩庄村乡亲们的爱意。
  初次见到张俊红时,她正坐在村委大院的一楼会议室里办公,一台笔记本、一个文件架、一个水杯,一个本、一根笔就是她的家伙事儿。
  张俊红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因为在她看来“1楼这个大屋子办公得劲儿,也方便和群众见面。村民有事儿找我,一进村委大门就能看到我。”
  也就是这个没有自己办公室的大周镇韩庄村第一书记,却被市委书记尹俊营在全市大会上点名表扬,还要“给她记功”!
  “我们有一大批尽职尽责的扶贫干部,许昌市地震局张俊红整天住在村里,贫困户有啥问题都积极解决。她孩子还小,家里一堆事,但对待工作每天兢兢业业,这才是在急难险重中显身手。对这些优秀干部我们要大张旗鼓地表彰,还要给她记功!”尹俊营说。
  在韩庄村扶贫653天,张俊红手写扶贫日志近6本、约20万字
  2017年11月13日,对张俊红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天。
  这一天,在许昌市地震局工作的张俊红被许昌市组织部选派,来到韩庄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始了自己的扶贫之路。在韩庄村的日子里,张俊红紧紧依靠韩庄村“两委”班子,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真正把工作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上,完成了各项脱贫攻坚任务。
  据介绍,韩庄村辖2个自然村,1706人,耕地1800亩,党员48人,两委干部6人,村主导产业为金属加工、蜂产品加工,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和务工收入。韩庄村2014年被长葛市定为贫困村,2015年脱贫摘帽,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239人,已脱贫67户233人,还有未脱贫户2户6人,贫困发生率为0.35%。
  张俊红是土生土长的许昌人,来韩庄村之前,张俊红一直在许昌市机关工作,农村基层工作的经验为零,如何做好驻村工作、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是摆在她面前新的课题。从驻村的第一天起,她把熟悉村情户情、摸清底数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
  张俊红挨家挨户登门入户走访,深入到群众一线积极开展进户走访工作,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韩庄村情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别对10个村民组的300余农户、13户享受政策的贫困户、48名党员以及其他人员进行了走访,摸清了村里基本情况、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群众的需求,重点了解致贫原因和群众需求。在深入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她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出韩庄村三年脱贫规划和脱贫计划,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进村工作第一天开始,张俊红就有一个习惯。她会随身携带一个“日记本”,走到哪儿捎到哪儿。“日记本”的内容主要就是记录每天的工作情况,包括相关的扶贫政策和扶贫知识。在这些日记里,全村13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享受的政策,还有镇村干部、贫困户的联系方式都能找到。截至8月27日,她的“扶贫日记”写到了第6本、约20万字。
  “刚来的时候对这个村完全是陌生的,感觉每条排前路都一样。当时的排前路还都是土路,今天走的路明天再走就找不到了,经常会转迷糊。”张俊红说。
  为了能尽快融入韩庄村,张俊红自己给每条排前路做上记号,以便能第一时间找到贫困户的家。工作里涉及不熟悉的业务就记录在“日记本”里,没事就翻着看,这样才能记得牢,需要的时候能第一时间说出来。
  “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刚开始我几乎每天都是多听、多看、多记,去贫困户家详细了解所有资料,学习上级传达的精神与制度。就这样一连跑了3个月才算完全熟悉。”张俊红说。
  张俊红扎实的作风也赢得了韩庄村“两委”干部和村民的称赞,韩庄村不少村民这样评价张俊红:“看,张书记现在就像我们村里人一样!”
  “因为她干得好,工作踏实,很多领导来韩庄村调研考察工作,村里都会安排张俊红作汇报。她是真的把韩庄村的所有情况实实在在地装在心里,掌握地很全面,问啥知道啥,这真的很不容易。”韩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强说。
  “我要帮韩庄打造一支‘尖兵’队伍,等我走的时候也要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以来,张俊红一直将抓党建、强堡垒作为工作的重心,多措并举,狠抓党建工作,不断强化村党支部这一基层堡垒的战斗作用。
  张俊红来到韩庄村驻村时候,该村支部大院主体已经完成,正按照党建的标准打造“三有五中心”。为此,张俊红利用驻村第一书记的经费添置电视、电脑、打印机等硬件办公设备,为村“两委”干部、党员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
  做好阵地建设的同时,张俊红牢记组织部门对第一书记的要求:“组织好阵地建设,等走的时候也要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如何加强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也成了她思考的重点。
  在她看来,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何,决定着韩庄村以后的发展,也决定着扶贫工作的成败。
  “我到韩庄村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村里党员老龄化严重,很多党员年纪都非常大了,根本不能适应村里的工作,也难以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于是我就向村‘两委’提议发展村里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党组织。近两年,韩庄村发展年轻党员4名,党员队伍得到了充实。”张俊红说。
  考虑到村里党员年龄结构偏大,很多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一批群众骨干加入。针对这一现象,张俊红和村干部商议发展年轻的群众骨干加入到村里建设队伍中来。
  “村里很多工作的开展光靠村‘两委’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孝道文化大餐还是公益活动等,都需要有一支得力的相对年轻的较为固定的人员来给大家做好服务。”张俊红说。
  据了解,韩庄村去年以来打造了一支群众骨干队伍。村“两委”对群众骨干队伍、党员队伍进行整合,按照‘一编三定’工作法分为美丽乡村组、精准扶贫组、信访民调组等6个小组开展工作。
  “每个组配合一名村干部,做好小组的带动引导工作,让各个小组围绕村里的各项中心工作发挥大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升了村里办事的效率,最关键的是还带动了一批人主动参与村里事务,村里事真正成了大家的事儿。”张俊红说。
  2018年以来安装28盏太阳能路灯、修62条排前路、2条环村路,排水沟实现全覆盖……
  在张俊红看来,第一书记眼里不能光是扶贫,眼光也要覆盖到全村的建设中去。她是这样考虑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第一书记,张俊红努力办好一件件惠民实事——在2018年的第一书记项目中,张俊红多次和村两委进行商议,为村主干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把以前夜晚的漆黑一片变成亮亮堂堂;
  2018年至2019年,韩庄村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村筹民筹等方式争取到各类基础设施项目资金400多万元,修建了3.5米宽总长5332米排前路62条,同时配套排前路排水沟5332米;4米宽环村路1.62公里;修建5米宽主道路407米;投资102万元,修建面积达1538平方米的扶贫车间一处;
  ……
  就这样,韩庄村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全村排前路、排水沟、环村路的硬化工程,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下雨排水难的问题,工程进展中都能看到张俊红奔波忙碌的身影。
  利用第一书记项目资金20万元为村里主街道安装28盏太阳能路灯
  2018年7月,韩庄村的南北大街安装了28盏太阳能路灯。这是张俊红用自己的第一书记项目资金给全村百姓申请的“福利”。
  以前没有路灯,韩庄村一到夜晚街道上都没有人,整个村子漆黑一片。自从安了路灯,有人在路灯底下吃饭、聊天、跳广场舞,村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张书记,你给大家办了一件好事啊!”“现在村里停电都不怕了,这太阳能路灯实在是太方便了。”“俺村里看着亮堂了,我这心里也跟着明亮了起来。”……夜晚出行照明问题的解决也让韩庄村的村民打心眼里敬佩张俊红。
  村民们不知道怎么表达对张俊红的感谢,经常把家里的菜馍、青菜、蒜苗、炒的花生都给张俊红送来,最让张俊红感动的是有一个村民直接剥好花生给她送来。“村民们都很朴实,他们看见你就笑着把自己的东西往你兜里装。”张俊红说。
  “俺村人都可喜欢张书记,前段时间,有一个村民不知道从哪儿听说张书记要调回去,他心里难受了好一会儿,说‘一听说张书记要走,我这心里可不舒服,难受得想哭!”韩庄村文书潘文亮告诉小编,“张书记算是彻底融入俺村了,有时候她周末回家一两天,俺们都可不适应。”
  2018年申请专项资金273万多元修建51条排前路、2条环村路,2019年修建11条排前路,实现排前路全覆盖
  2018年以前,韩庄村排前路大部分都是土路,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张俊红和村两委干部一起积极争取到项目资金,修建村排前路、环村路等项目。申请专项资金273万多元,修了51条排前路、2条环村路、3条排水沟,硬化一个广场。
  在排前路修建前,张俊红和村两委干部一条街一条街现场查看,对每条路的清障工作进行研究,一条路一个方案,每条路上都洒下了她的汗水,使排前路的修建得到了全村老百姓的支持,为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申请专项资金的同时,张俊红也协同村“两委”开会研究与排前路相配套的排水沟修建工作。最终,韩庄村村民家的排水沟是村民自筹建设的,根据每家宅子的不同,每户价钱在1250--1500元之间,一户一个窨井,解决了低户宅子的排水问题。
  2019年,韩庄村又修建11条排前路,实现了排前路、排水沟全覆盖。“前段时间下暴雨,村里就没有积水现象,村民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张俊红说。
  “张书记真是把我们当亲人对待的,感觉她对我们比家人都上心、都亲。”
  针对分包的两户贫困户,张俊红更是十分关心,一次次和贫困户面对面交流谈心,了解致贫原因以及家庭实际情况,帮助分析原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
  贫困户潘宝山因肢体残疾行动不便,张俊红在鼓励她积极面对生活,发挥修鞋特长的同时,帮助他收拾屋子、打扫卫生等。在她的帮扶下,两户贫困户于2018年顺利脱贫。
  在大周镇政府往南的路口不远,经常能看到三轮车上一个残疾人的身影。巴掌大的地方摆着修鞋和配钥匙的机器,这就是潘宝山的修鞋摊。
  张俊红介绍,潘宝山家中两口人,还有一个正在读高一的女儿。潘宝山二级肢残,平时靠着拐杖才能勉强行走。从1989年开始,好强的潘宝山开始自己在家钻研修鞋配钥匙,经常把手弄得伤痕累累,流血了找个布条缠几圈继续干。最终,他练就了一手修鞋的好本事。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潘宝山的脸上永远挂着一丝微笑。
  “精准扶贫以来,潘宝山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各项扶持的政策更让潘宝山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极大改善了潘宝山家的生活条件,生活上没有了后顾之忧,潘宝山的干劲更足了,回头客也多了起来。”张俊红说。
  现在,每天早晨天一亮,潘宝山就骑着他的三轮车从家里出发,一直到晚上看不见了才收摊。不论是严寒还是酷署,不论是烈日还是刮风,他都会在守在三轮车上,这里承载着他生活的新希望。
  “党的政策这么好,给了我很大的希望,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过好生活呢!”这就是潘宝山最朴实的想法,“这个过程中,张书记也给了我很多鼓励,真是把我们当亲人对待的。她在村里时间比在家时间多多了,感觉她对我们比家人都上心、都亲。”
  是的,“对村民比对家人都上心、都亲”是很多人对张俊红的评价。这也让她对家人一直心怀愧疚。
  张俊红告诉小编,除工作,自己心里最牵挂的就是85岁的母亲和12岁的女儿。
  “在没有来到韩庄村之前,我几乎每天中午下班都回去给已经85岁的母亲做饭,来到韩庄后这肯定不现实了。从韩庄开车到许昌的家里需要70分钟的时间,现在根本不能两头兼顾,好在家人都很支持我工作。尤其是我的两个哥哥对老母亲照顾得很好,也让我少了不少后顾之忧。
  提起女儿,张俊红的眼睛开始湿润起来:“我刚驻村的时候我女儿上小学5年级,现在马上就要上初二,真是一眨眼功夫女儿就长大了。这两年,基本上没有陪她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在村里有时候也就打个电话、视频一下。现在,我只要一回家,女儿就搂着我、抱着我不愿意撒手了……”
  采访临近结束,张俊红接到了女儿放学后打来的电话,话筒里传来孩子急切的声音:“妈,你还在忙吗?啥时候能回来看看我,我可想你!